时间:2025-08-11 14:26:25编辑:三石弟弟
王昌龄《闺怨》全诗翻译及赏析
`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闺中少妇未知思绪。春日凝妆登楼远眺。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复杂的意象,深刻描绘了边塞人物的孤独与命运。以下是我对全诗的一些解读:
首先,“闺中少妇不知愁”一句点明了主题:少妇在深山边的生活充满了孤寂感。她的内心是空荡荡的,没有世俗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
接下来,“春日凝妆登楼远眺”展示了她的情境。她在春风中精心打扮,登上高高的楼阁,目观外面的景色。“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看似突然,实则暗藏深意。“杨柳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景象,更象征着离愁别绪,因为当少妇看到杨柳时,她心中充满了淡淡的哀愁。
最后,“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揭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她既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丈夫为何从军,也无法为婚姻的难行长远所忧闷,只是因为自己内心孤独和寂寞,才无法接受自己的选择。“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字眼,“悔”字突显了她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总的来说,这六句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边塞人物的孤寂与深沉,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生无常。
(赏析二:王昌龄善于用七绝来形容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应该有愁。之所以“never worry”,是因为这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never worry”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赏析三:王昌龄通过七绝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本诗的重点在“闺怨”的主题上,即描述了女子孤独、深沉的情感。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不知愁”一句点明了人物内心的孤寂。“首句点出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也许这就是少妇怨的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