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溧阳宫范文网!微信公众号:MoBan5

《贫女》秦韬玉唐诗注释翻译赏析_贫女 秦韬玉平仄拗救

时间:2025-08-14 23:52:23编辑:会更好

《贫女》秦韬玉·注解及评析

作品简介

这首诗题为《贫女》,作者是唐代诗人秦韬的佳作。此诗以婉约之态,描绘了一位贫困女子的悲惨处境和难言的苦衷。诗人将贫女置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冲突中,通过细腻的独白展现她的凄凉与无奈。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也暗含着作者不平于当时社会的感慨。

作品原文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⑴,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⑶,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⑸,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白话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敢夸十指精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作品鉴赏

此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凸显了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英汉对照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A POOR GIRL

Qin Taoyu

Living under a thatch roof, never wearing fragrant silk,

She longs to arrange a marriage, but how could she dare?

Who would know her simple face the loveliest of them all

When we choose for worldliness, not for worth?

Her fingers embroider beyond compare,

But she cannot vie with painted brows;

And year after year she has sewn gold thread

On bridal robes for other girls.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作者简介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编为一卷。

溧阳宫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