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知道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 了解沸腾现象的特征及沸腾时温度特点(标准大气压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可以致冷,说明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速度有关。
- 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液化状态变化,吸热;蒸发属于放热现象。
- 能解释为什么在低温下水蒸发比沸腾更容易。
二、教学准备
- 电教器材: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
- 实验器材:
- 保温杯、温度计、火柴
- 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瓶
- 光照机( optionally)
- 实验材料:
- 热水瓶、塑料袋、酒精棉球
- 石棉网、玻璃板、玻璃片、棉签、酒精棉花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提问:你见过哪些汽化和液化的现象?比如湿衣服晾干、水壶里水烧开等。
- 引入概念:
- 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态变为气态叫蒸发现象。
- 液态蒸发需要热量(吸热),而沸腾是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的(放热)。
2. 实验与观察
- 实验一:蒸发现象
- 使用酒精棉球在白色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放入热水中。
-
提升到热水的温度后,取出观察:
- 未加热时:变黑(水蒸气)。
- 加热至沸腾前:变色(小水珠)。
- 停止加热:颜色消失,变成无色透明气体。
-
实验二:液化现象
- 使用石棉网过滤酒精棉球上的酒精。
-
滤液的温度随过滤时间延长而上升,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液态蒸发吸热。
-
实验三:沸点与凝华
- 在沸点为标准大气压下,不同液体的沸点(如冰块熔化温度为0℃)。
- 石棉网过滤酒精棉球后,观察气体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3. 课堂活动
- 小组讨论:同学之间提出汽化和液化的例子,比如吹风机用吹干头发、冬天冰棍上的水珠等。
- 总结实验结果:
- 液体蒸发吸热,沸腾放热;固体熔化放热,液体凝固放热(但液化吸热)。
4. 课堂小结
- 观察现象:汽化和液化的实例。
- 物质状态变化的特征:蒸发吸热,沸腾放热。
- 吸热和放热的条件:温度、表面积、速度等影响蒸发快慢。
四、作业设计
- 尝试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液化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
- 列举其他液化的例子(如冰块融化)。
板书设计
汽化和液化
| 项目 | 定义 |
|---------------------|-----------------------|
| 液体从液态转为气态 | 沸点: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温度不变,但吸热。 |
| 物质从气态转为液态 | 蒸发:吸热;蒸发快慢与表面积、速度有关。 |
总结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得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及特征,并掌握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北京教育出版社. 《物理》第八版.
- 郑国文. 《初中物理》.
以上是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水的汽化和液化教案
教学目标
- 小学阶段:
- 知道水能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如由液态变气态)。
-
通过观察,体会蒸发现象,了解蒸发是吸热有致冷作用。
-
初中阶段:
- 认识到蒸发和沸腾是两种汽化的方式。
-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等。
-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描述沸腾的特点(如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
高中阶段:
- 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概念及特点。
-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实验验证其结论。
- 知识点包括液态变为气态时温度不断上升、吸热有致冷作用,以及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特征(如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 难点: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空气流动速度、表面积等)。
- 预设问题:
- 能够区分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的方式。
- 分析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蒸发现象
- 情景引入
教师展示课件“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观察冷水和热水变少的过程。
-
提问:这两杯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讨论出冷水变成气体,热水也变成气体。
-
验证蒸发现象
用酒精涂在手背上,感受到手背的感受。
-
让学生猜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并尝试实验确认。
-
引入蒸发与沸腾的概念
- 演讲:蒸发是液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而沸腾则是液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在容器内)。
二、汽化现象
-
观察蒸发现象
教师展示“水蒸发现象”课件,让学生描述蒸发的特点:缓慢、吸热有致冷作用。
-
观察沸腾现象
- 通过实验装置:酒精灯上的涂液、温度计的玻璃泡。
- 学生讨论:在容器内发生剧烈汽化,外部液体蒸发较慢。
-
教师总结:沸腾是液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
总结蒸发与沸腾的特点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吸热有致冷作用;蒸发现象多样(手部感觉、热气、响声)。
- 燃烧:同时发生,温度变化规律——在内部和表面的水温相同且不断上升。
三、蒸发和沸腾的特征
- 观察蒸发
- 学生设计实验装置:酒精灯加热、酒精涂液。
- 学生分工合作:一人看表,一人读数。
-
数据记录:温度变化、气泡大小、声音变化等。
-
分析数据
-
学生观察数据,归纳出蒸发是吸热有致冷作用的汽化现象。
-
学习沸腾的特点
- 燃烧时,水温不断上升,同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汽化。
- 水蒸发现象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内部和外部的水温相同且持续上升。
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设计实验
用不同温度下的酒精灯加热水,观察现象(如气泡大小、声音变化)。
-
学生讨论:温度升高、液面面积变大等影响蒸发快慢。
-
总结因素
- 温度、液体表面积(表面 area)、空气流动速度等。
-
用实验验证:增加液面,蒸发加快;降低温度,蒸发减慢。
-
案例分析
- 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分别为水蒸气在酒精灯上凝固的温度,如0℃、10℃、-78℃。
- 举例:温度计显示变小说明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五、课堂总结
- 知识点回顾:
- 水能由液态变气态(汽化)。
- 液蒸发快慢与因素有关,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等。
-
两种汽化方式:蒸发在容器外,沸腾在容器内。
-
难点解析
- 识别蒸发和沸腾的特征。
-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
-
生活中的现象
- 蒸发现象:手上的水珠、蒸发锅中出现气泡等。
- 燃烧现象:热水壶里的热水、锅里冒“白气”等。
作业
- 分析“冷水变热”的现象,归纳出汽化的特点。
- 按照实验步骤设计观察沸腾水温变化的实验,并填写数据记录表。
-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水在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水的汽化与液化
| 教学目标 | 知识点 |
|----------|-------------------|
| 小学 | 1. 水能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2. 蒸发是吸热有致冷作用。3. 吸热的特点。 |
| 初中 | 1. 蒸发和沸腾的概念及特点。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3. 水蒸发现象的特征。 |
| 高中 | 1. 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2. 冲突的现象(蒸发和沸腾)。3. 燃烧现象的特点。4. 分析因素和案例。 |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从直观的汽化现象入手,逐步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及特点,并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3汽化与液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例如,水蒸发是从液态变成气态;干衣服是水从气态变成液态。
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
1. 蒸发(从物体表面吸收热量):蒸发需要从周围物体处吸热,液体表面空气流通速度加快,蒸发快;液体表面面积越广,蒸发也越慢。例如:在教室上衣干得快,是因为蒸发快;在室外晾衣服时,蒸发快。
- 沸腾(液态变成气态):
- 在特定温度下进行;
- 继续吸热;
- 液体表面空气流通速度最快,蒸发最慢。
例如:夏天,风大,衣服干得快是因为蒸发快。
- 发生于液体表面:例如水蒸发后变为气体跑向空气中。
- 在任何温度下均可进行:蒸发不需要加热。
- 现象缓慢:例如干衣服,水分蒸发得很慢。
- 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比如,从太阳照射下的阳光容易让衣服干得快。
- 液体表面空气流通速度加快:蒸发快。例如,在教室上衣干得快是因为通空气蒸发快。
- 液体表面面积大:蒸发慢。例如,放在太阳下晾衣服蒸发慢。
- 液体温度低:蒸发慢。例如,冰箱冷冻室里的冻精汽化慢。
- 使潮湿的粮食尽快晒干的方法:
(1)将粮食摊放在阳光下照射;
(2)将粮食放在通风处;
(3)将粮食摊开在墙上或阳台上。
练习题
1.下列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
A. 将粮食与地面连在一起,增加表面空气流通速度;
B. 将粮食放在通风处;
C. 将粮食铺成一片;
D. 坐在塑料袋里。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