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溧阳宫范文网!微信公众号:MoBan5

朱自清《春》教案(朱自清《春》教案一课时)

时间:2025-08-19 12:31:45编辑:有一天

《春》一文是朱自清先生1928-1937年间写的一篇散文集,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展开。本文按照写作手法的不同进行了结构安排,整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春》

  1. 导入
  2. 教师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出“春”的主题。
  3.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的开头部分(如春醒图、草图),这为今天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4. 整体把握课文

  5. A: 掌握文中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 应和(h) 薄(bó) 烟`等多音字。
    B 分析文章结构:
    (1)从“盼春”、“赞春”来写春天的内容;
    (2)先描写“春”的自然景象,再描绘“春”的活动场景,最后以“赞春”来升华主题。

    • 这种结构形式是:希望→自然→赞颂;
      C 分析精彩句段:
    • ⑴ “春天的脚步近了”,引出“春草图”和“草报春”的特点(如“坐、躺、打、踢、赛、捉”。);
    • ⑵ “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充满活力”,强调春天的美丽与活力。
  6. 作业

  7. ① 背诵全文及相关句子
  8. ② 写一篇写景作文,描述春天的某一个场景或人物

第二课时:复习第一课内容

  1. 导入
  2.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春醒图、草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分析文章结构

  4. 强调从“希望”到“赞颂”的转变,强调写作的技巧与方法:

    • 希望→自然(通过“盼春”学习急切的心情);
    • 自然→赞颂(通过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
  5. 活动

  6.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那一幅图画?为什么喜欢?
  7. 总结:从希望到赞颂,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板书设计

盼春: 希望→自然→赞颂 草图: 草报春(人:坐、躺、打、踢、赛、捉) 春花图: 想像→真实(风:柔、暖) 春风图: 感觉→真实(风:牛毛、牛羊、云雾、烟尘、微风)


教学目标

  1. 理解朱自清笔下的春的多姿多彩和生机勃勃。
  2. 掌握《春》这篇散文的特点:急切→细腻→优美(从“盼春”到“赞春”的转变)。
  3.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写作主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能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朱自清的《春》,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一写作手法来创作自己的文章。

第一课时:预习与初读

教学目标: 1. 基本了解朱自清在春面前的急切心情和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2. 掌握《春》前三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的基本内容,熟悉文中的具体画面。 3. 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兴趣。

教学过程: 1. 预习与背诵: - 部分学生可以背诵第一到第三幅画的标题,如《春》“草”,《春》“花”和《春》“风”。 - 教师可以简单回顾文中的情感特点:急切、渴望、热情等。

  1. 理解文意
  2.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理解作者在春天的急切心情和对春天的不同感受。例如,作者为什么“急切地”、“渴望得很快”,以及这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情感。
  3.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意象(如嫩绿的小草、繁花)、修辞手法(如拟人)来帮助学生理解情感。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中的景物描写特点,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 2. 掌握从高到低的景物描写顺序及其意义。 3. 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入摄像机视角: - 师生共同想象:如果我现在有一架摄像机,按照课文中的描写,“春”的景象是如何拍摄到的?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作者在描绘的内容。

  1. 景物描写分析
  2. 请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描述第一幅画《春》“草”。例如:“从树上那朵粉白的花朵开始,到花间那些忙碌的小蜜蜂,再到地上那一排粉红色的野花。”
  3. 师生共同观察与反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 分点讨论

  5. (1) 拟人:写出春天的感觉。例如:“像一株红心的小草,一直向春天发芽。”
  6. (2) 比喻:写出花开的颜色。“火”、“霞”、“雪”,都很好地形象化了花开的艳丽。
  7. (3) 进一步比喻:指出花开的种类和数量。例如:“不简单地说花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寓树于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百花争春。”
  8. (4) 因为风不能闻到香味,作者用嗅觉感受到春风的香气。

  9. 总结特点

  10. 五句描述,围绕春天展开,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11. 对“野花”和“风”都进行了巧妙的比喻(母手、母亲的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第三课时:复审与实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读理解文中的意象,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 2. 掌握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方面描写春风的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意象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读与反思: - 部分学生可以逐句复读前三幅画,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观察景物来表达急切心情的?

  1. 从触觉描写
  2. 请学生描述“春风”的具体内容:它的温暖、柔顺。
  3.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尝试用具体的触觉感受(例如:“母亲的手”、“吹面不寒”)。

  4. 嗅觉描写

  5.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根据教师提示描述“春风”的香味。

    •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泥土是泥土),“青草味儿”(嫩绿的小草),“花香气息”(野花的香气)。
  6. 听觉描写

  7. 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嗅觉感受到春风香气的。例如:“风本来是没有味道,这里哪来的香味?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

  8. 小测与实践

  9. 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尝试自己在课堂上进行小测(例如背诵文中的意象)。
  10. 点明:小测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观察和体验文中的内容。

评价与总结

通过这三节课的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还能提高观察、分析和创造能力。同时,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自清《春》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52-55页。作者以包含着对春的希望的笔墨,热情绘画出春天的图画,来抒发自己热爱春天、憧憬美好未来的欣喜之情。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体会美感。
  2. 能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作者从春这一背静中,分离出哪些图景来写的?并体会作者对春景的特殊感悟与喜爱之情。
  3. 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来学习作者调动感官来感知春的方法,并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句等,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语言的精妙之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 重点: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感知过程中所蕴涵的情韵;
  2. 难点:通过朗读,能复述课文,体会美感;

  3. 教育突破:

  4. 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思想中的分离,来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春天是绚丽多彩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曾对春怀有特殊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一幅幅春天的图画吧,同作者一起领略和感悟春天的美!

2、在学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心目春的景象。

3、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2页,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作者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激发我们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板书:
春天
朱自清
总括轮廓 画春
草报春 愿心张开眼睛

2. 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播放朗读录音。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找出文中形象联想句(即比喻、拟人句)及优美的排比句等,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美。

板书设计:

朱自清
总括轮廓
草报春 愿心张开眼睛
画春
春花争艳
盼春
绘春
春风拂面
雨润春
春雨润物
迎春春意萌
颂春
春风传情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播放朗读录音。
1、让学生分三段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春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景写,以及对这些景的描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调动了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全面感知春景,并对春景有着特殊的感悟。

板书设计:
春天
朱自清
总括轮廓
草报春 愿心张开眼睛
画春
春花争艳
盼春
绘春
春风拂面
雨润春
春雨润物
迎春春意萌
颂春
春风传情

4. 部分朗读与赏析
教师活动:
播放朗读录音。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找出文中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如“ everything is as if it were just sleeping”,“it looks so bright”,“pops out like a fireball”等),并指出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

板书设计:

朱自清
总括轮廓
草报春 愿心张开眼睛
画春
春花争艳
盼春
绘春
春风拂面
雨润春
春雨润物
迎春春意萌
颂春
春风传情

5. 作业与思考
教师活动:
完成课后作业。
1、写一篇感知物的作文(以观察周围物体或环境为例)。
2、联系《文心雕龙》中的文言词汇,结合实际生活观察到的细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朱自清
总括轮廓
草报春 愿心张开眼睛
画春
春花争艳
盼春
绘春
春风拂面
雨润春
春雨润物
迎春春意萌
颂春
春风传情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改写,我深刻感受到语文课的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文字与符号的组合,更是感受、情感、思想的交融。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我也更加体会到“文章如诗,修辞如歌”,只有准确地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更加生动、优美。

溧阳宫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