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溧阳宫范文网!微信公众号:MoBan5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质课)

时间:2025-09-03 13:32:25编辑:十点多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课程背景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深邃的人文精神。本节课以苏轼写给西林wall的《题西林壁》为内容,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在探索庐山真面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
  3. 探索庐山的真实面貌,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句话的含义。
  4. 提升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环节

  1. 激趣引入
  2. 老师用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演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 引入场景:西林wall是西峰的围墙,老师带大家去西林壁前散步。
  4. 思考引入
  5.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写西林壁的诗《题西林壁》。
  6. 展示诗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初步感知庐山

  1. 讲解诗句
  2. 逐句指名解释: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3. 学生互动阅读
  4. 鼓励学生自由读诗,用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读第二段:“望岳者可以远见,登楼者可以使高远。”
  5. 释字解词
  6. 请几个学生分享对“横”、“竖”等词汇的理解。

(三)见识庐山多面性

  1. 观察庐山多变
  2. 展示图片:庐山有白山、青山、碧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景色如何体现庐山的独特魅力?
  3. 感受庐山的美
  4. 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引思考:“从正面看庐山是白的,从侧面看是峰顶,远处则是山上的山。”
  5. 形象描绘
  6. 展示四幅不同角度的照片或视频(如正面照、侧视照、近观照和远景照),引导学生想象庐山的真实面貌。

(四)解疑明理

  1. 苏轼的困惑
  2. 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引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 学生分享思考
  4.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 联系生活
  6. 引入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无法看到事物的正面,却能从侧面和近处观察,最终猜出事物的真面目。
  7. 整体与局部
  8. 齐读诗句:“庐山不识庐山真,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引思考:“局部的东西未必代表整个世界。”
  9. 小结启发
  10. 老师总结:从整体看事物才能准确判定其本体。

(五)练习巩固

  1. 背诵古诗
  2. 齐读诗句:**“横、竖、远、近、高、低”等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视角。
  3. 实践应用
  4. 学生尝试用同一种方式观察庐山的其他角度,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四、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竖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是身在此山中。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王之涣、孔子诗句,引导学生对庐山的多面性产生思考,并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形象描绘,帮助学生理解庐山的真面。然而,实际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具体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庐山的不同面貌,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以上为《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供参考。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激情导入

教学内容:
1. 阳春三月,庐山风景如画。
2. 苏轼在山中写下了这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竖看成峰,
前头是松,后面是山。”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背诵诗句。
2. 寻找苏轼的名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活动:
- 引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 激发情感,引导思考:你站在山上的视角如何影响你的看法?

第二部分:初学感知

教学内容:
1. 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
- 从左向右看:成岭(横看成岭);
- 从上向下看:山峰(成峰);
- 从远处看:远山;
- 从近处看:小山;
- 从高处看:高峰;
- 从低处看:群山。

  1. 苏轼的思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的意义。
2. 发现不同的视角如何影响观察结果。

教学活动:
-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站在那里看,发现了什么?
-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第三部分:理解感悟

教学内容:
1. 认识庐山的自然景观
- 天成峰:横截成岭;
- 高耸入云:从高处看山峰;
- 平缓缓地上升:从低处看群山。

  1. 苏轼的感悟
    作者通过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种全面观察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中的哲理。
2. 掌握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
- 引入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引发类比思考。
- 用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视角会影响我的看法?

第四部分:多诵读与感悟

教学内容:
1. 多角度解读庐山
- 从不同方向观察,感受庐山的壮丽;
- 寻找作者对庐山的独特理解。

  1. 总结感悟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巩固诗句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活动:
- 情景表演法:将不同视角拍摄成照片,让学生分享感受;
- 练习题:设计问答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多角度观察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升华与拓展

教学内容:
1. 拓展应用
- 用类似的方法思考其他事物(如自然、社会问题)。

  1. 生活中的例子
  2. 比喻:
    “不识山川真面目,只缘目击春风。”
    ——王维
    “不识云块何为云,直看山峰成巨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中的哲理。
2. 应用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教学活动:
- 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
- 完成练习题,加深理解。

第六部分:想象与诗学

教学内容:
1. 模仿诗歌创作
- 从多个角度描述一个场景或人物。

  1. 分词记忆法
  2. 将诗句分成词语组,逐步进行记忆。

  3. 情景表演

  4. 学生将诗歌的诗句描述出来,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哲理。
2.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
- 分组比赛,每组代表一个词语组进行表演;
- 通过情景表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 完成诗篇的朗读与背诵。

第七部分:总结与反思

教学内容:
1. 总结感受
- 从诗歌中感受到的语言的优美与深意。

  1. 教师反思
  2. 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教学目标:
1. 总结所学内容,增强语言的连贯性。
2.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活动:
-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 老师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建议

  1. 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情况。
  2. 记忆效果:通过朗读练习题、情景表演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记忆能力。
  3.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尝试模仿诗歌创作或进行情景表演,评价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通过以上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全面理解和实践中掌握古诗的内涵与应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好的!以下是对《题西林壁》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第一套方案的优点

  1. 明确目标: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如自读、合作探究等),能够帮助学生有清晰的起点,逐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 注重互动性: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3. 联系实际应用:拓展阅读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观察问题入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诗歌的深意。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1. 自主探究环节不足

  • 明确任务:虽然设计了学生读诗并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的任务,但可能需要更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每句诗的情感和意境。
  • 互动性不足:小组讨论时,可以增加具体的例子或问题,使学生的分享更具针对性。

2. 拓展阅读环节有待改进

  • 具体实例联系:拓展阅读部分从“观察问题”过渡到“评价他人”,可以设计更多实际情境的对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深意。
  • 角色扮演与反思:在拓展阅读中增加小组成员的“角色扮演”,可以让每个成员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进一步提升整体理解和深度。

3. 教学过程设计有待优化

  • 环节安排清晰:在小组讨论时,可以明确每个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如询问困惑、提出问题),这样能提高参与度。
  • 反馈机制:在小组合作中加入反馈机制,如及时纠正错误或给予恰当帮助。

4. 教学效果的评价

  • 具体评估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展示环节和巩固练习的结果,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以确保目标达成。
  • 开放性问题设计:在拓展阅读中加入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如“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什么启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诗歌的深意。

教学过程改进建议

1. 调整教学环节

  • 活力导入
  • 使用更生动的画面或具体事例引入庐山,如对比其他地方的景色(如“九百年前,宋朝诗人苏轼”)。

  • 自主探究

  • 设计任务明确:“读诗后结合注释,解释前两句的深层含义。”
  • 规则:每组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小组成员讨论,并在全班总结。

2. 加强小组合作

  • 鼓励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或疑问。
  • 在小组讨论中加入“角色扮演”,让每个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3. 优化拓展阅读环节

  • 设计任务明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会不一样?”
  • 答案:如在庐山观察时,远近不同、高低不同,导致看到的“山”、“峰”、“缘”各不相同。

4. 注重反馈与评价

  • 在小组讨论中,及时点明正确的理解,并给予具体的鼓励和指导。
  • 在展示环节,强调学生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总结

《题西林壁》这节课通过自读、合作探究、拓展阅读等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深意。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互动性、分层指导和具体实例的联系,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中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思考。

你对以上分析有什么疑问呢?欢迎提出更具体的改进方向!

溧阳宫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