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下孩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共四个小节,前两节是描写农村孩子的基本生活场景,后两句探讨农村孩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
- 教学重点:
-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中形象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
-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朗读、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诗歌内容。
- 教学难点:
- 理解诗句中“乡下孩子”这一主题,以及农村孩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
- 教学目标: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活动中探索和创造。
教学过程
一、范读与引导
- 老师示范
- 听书时,老师要示范正确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 例如:
(1)“在爸爸妈妈的眼里,乡下孩子是怎样的呢?”
(2)“在爸爸背着我的怀抱里,你又会明白什么呢?”
- 小组讨论
-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然后小组汇报。
- 板书与点题
- 在班级中板书“乡下孩子”,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农村孩子的活动体验来感受自然的美好。
二、细读与理解
- 第一小节(黄鹂)
- 教师:
(1)谁能读一句“在爸爸妈妈的眼里,乡下孩子是怎样的呢?”并强调句子的生动性。
(2)谁能读一句“在爸爸背着我的怀抱里,你又会明白什么呢?”并结合动作(例如:“快站起起来,看你们多开心呀!”)。
-
学生小组讨论:这句诗的动词选择、动作描述如何体现孩子的心愿?
-
第二小节(野菊)
- 教师:
(1)谁能读一句“在爸爸背上我的怀抱里,你又会明白什么呢?”并强调句子的生动性。
(2)谁能读一句“那里的阳光是柔和而温暖的,你总能看见它”。
-
学生小组讨论:这句诗的比喻如何形象地展现了野菊的形象?
-
第三小节(捉蝴蝶)
- 教师:
(1)谁能读一句“在你的手中,我永远能看到美丽的蝴蝶。”并结合动作(例如:“你抓了,你抓了!”)。
(2)谁能读一句“那里的风儿是轻柔的,它会带着故事来”。
-
学生小组讨论:这首小节通过捕捉蝴蝶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第四小节(挖野菜、捉鱼等)
- 教师:
(1)谁能读一句“在你身边,我的田野里,有我的快乐。你又会明白什么呢?”并结合动作(例如:“你来,你来!”)。
(2)谁能读一句“那里的阳光依旧温暖,它总能照亮你。”
-
学生小组讨论:这首小节通过描绘农村孩子的活动如何体现农村的自然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
板书与回顾
- 在班级中板书句子:“在你的手中,我永远能看到美丽的蝴蝶;在你身边,我的田野里,有我的快乐。你又会明白什么呢?”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学习与创作
- 第二、三小节的学习
- 教师:
(1)读两至三句后,指名说一句,并引导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例如:
- 黄鹂象征孩子们的快乐与无忧无虑。
- 野菊象征农村孩子的幸福与自然的美好。
- 捕捉蝴蝶象征孩子们的心愿与实现。
-
(2)鼓励学生尝试编故事,如:“我捉了一只小蝴蝶,它会编出一段美好的故事吧!”并写出简短的故事情节。
-
第四小节的学习
- 教师:
(1)指名说一句关于“乡下的孩子”,例如:“你来,你来!”并结合动作描述。
- (2)组织小组合作编一首儿歌或诗,模仿《乡下孩子》的风格。
四、总结与情感
- 板书与回顾
- 教师:
在班级中板书“幸福”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最后两句的意义和情感。
- 引入儿歌《乡下孩子》
- 引入儿歌,播放旋律并指导学生跟着唱歌词,感受孩子们在农村的快乐与自然的美好。
板书设计
- 课堂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 板书内容:
(1)乡下孩子——→
(2)在爸爸妈妈的眼里——→
(3)在爸爸背着我的怀抱里——→
(4)那里的阳光是柔和而温暖的……
作业
- 尝试编一个关于捉蝴蝶的故事,描述你的发现和感受。
- 读一句“在你身边,我的田野里,有我的快乐。”并结合动作描述当时的场景。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将经历诗歌朗读、讨论、创作与分享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与内容。
教学设计1:《乡下孩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里”偏旁,“怀、唱、野、菊”的组词。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 感受《乡下孩子》这首诗歌中所描绘的乡村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体会到孩子们对农村的热爱与幸福。
二、教学重难点
- 识字难点:理解词语“编织、旷野”中的省略和跳跃语意。
- 朗读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乡下孩子》这首诗的内容。
三、教学准备
- 制作生字卡片(包括“怀、串、菜、嘴、野”)。
- 绘画插图辅助教学,展示孩子们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 剪纸游戏“摘野花”,让学生分组完成。
四、教学过程
- 谈话激趣
- 导入:问学生是否生活在家乡?或者有家乡的趣事吗?
-
课前提示:在野花后面写有本课生字,如果能认读出上面的生字,就能得到野花。
-
初读教材
- 分节读通:分别读“怀、串、菜、嘴”四段。
- “怀”:家乡的孩子总是挂在嘴边,开心地笑着。
- “串”:在田野里捉小虫,编织成美丽的图案。
- “菜”:“野”字旁的生字,指农村的青菜。
- “嘴”:孩子们低头玩手机,心里像根圆铁丝。
-
整体感知:齐读《乡下孩子》,描述一些有趣的生活场景。
-
学习生字
- 小组合作操作:“谁是小老师”,小组成员轮流展示自己的生字词,并带领其他组员完成练习。
-
游戏设计:
- 摘野花:野花下面贴有生字,学生如果能认读出上面的生字,则得到野花。
-
书写生字
- 动手操作:用笔画出生字卡片,并在作业纸上写练字。
-
观察书写:
-
读写结合练习
-
朗读挑战:齐读《乡下孩子》,并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是怎样的?(语言、画面感)
- “编织、旷野”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 在农村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
情感体验
- 鼓励学生感受家乡孩子对自然的热爱与幸福。
-
提供互动环节:“谁是小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生字或学过的词语。
-
总结
- 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他们的学习成果。
- 作业:完成《乡下孩子》的练习题,设计一些感性的日记题目。
小结
通过趣味的教学活动和互动设计,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朗读和背诵《乡下孩子》,还感受到了家乡的孩子们的生活乐趣。这种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生字词。
《乡下孩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分行成节的基本格式。
2. 能理解“黄鹂”、“野菊”指代意思,从而体会乡下孩子的快乐。
3. 经过了解乡下孩子的一系列生活乐趣的理解,体会乡下孩子的快乐。
第二课时
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第4课,出示课题:乡下孩子。
2. 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品读课文:
第一小节
- 遇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指名读“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你感受到了什么?
- 听出这样的感受吗?(黄鹂唱的快乐,野菊完全盛开了:借助图片)
第二、三小节
- 读书好,也美。乡下孩子像这样:
- 赚到美丽的故事,
- 那是动听的歌曲,
- 所以“乡下孩子曾是( ),曾是( )。”出示图片,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孩子睡着了,爸爸累了一天了,可仍然背起了孩子陪他玩耍,是爸爸的那双大手将它抛向天空,孩子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多么幸福快乐的孩子啊!
-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什么?(美丽、动听)
第四小节
-
希望孩子们喜欢乡下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
《乡下孩子》
能干,能干
想想看,想说说
出现在阳光下
-
这首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
-
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板书:
乡下孩子
能干,能干
捉蝴蝶、编故事
含草叶、吹歌曲
快乐
挖野菜、撑猪肚
逮小鱼、乐猫咪